|
★学校概况 ★党建工作 ★德育天地 ★教学工作 ★师资队伍 ★示范引领 ★教育科研 ★健康促进 ★信息公开 ★校园动态
教师个人科研课题
|
||||
|
||||
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成长
——《国际合作数字化环境下科学课教与学》实践汇报
作为我校实施特色教育课程最前沿的科常组,自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性、可行性、再创性、有效性、校本性作为宗旨,努力营造探究、合作、分享、反思的研究氛围,以促进科常组有序、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2011年9月,在《国际合作数字化环境下科学课教与学》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更是以“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为核心理念,以“国际合作数字化环境”为抓手,积极推进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教与学。
那么什么是“国际数字化环境”?“国际数字化环境下科学课的教与学”与以往的科学教学有何不同?
“国际数字化环境”主要是以博睿宝宝为载体,是一个独特的基于动画的网上学习环境,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一系列视频和配套工具。它背后的教学原理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高层次思维技巧方面很有潜力。从2006-2007年开始,许多以色列学校实施了基于博睿宝宝动画视频的教学方式。
现如今,由市教委、电教馆及美国BP教育网站专家起头的“博睿宝宝”走进了全市十二所中、小学,并以每校两位实验教师,四至七年级的教学范围完成组织、启动的准备工作。而向阳小学也有幸成为了试点单位之一。根据课题研究的需求,我们确立了以上海市教委课题专家组成员李祯忠老师为首、组长黄勇良老师及组员张英帅老师的课题小组的引领下,展开了相应的工作。
在阶段一的工作中,我们组织观赏、学习了“博睿宝宝”的视频内容,该举措不但是对课题内容的初探,更是课题工作展开的重要基石。同时,在合作分工的指导思想下,我们课题小组成员对所有视频内容进行四、五年级相应教材内容的配对工作,从而使视频的服务、引领作用更具有指向性。
在“博睿宝宝”校内实践过程中,市课题组也马不停蹄,为广大试点单位聘请了专家,示范编写了短片导读《水循环》与《大自然的水》(见附件一),这其中包括了市教研室蔡成冈、特级教师李祯忠、市自然教研员姚晓春等专家。通过对短片的剖析,深化了试点教师对短片内涵的感悟与理解,并由每位教师着手负责7个短片的导读任务(见附件二)。最终,大家在市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历时半年,不断地在实践中研究,受益匪浅。
有了阶段一扎实的工作基础,阶段二的工作于2012年9月正式展开。市课题组所有成员集体研讨后,选出了四个最佳导读方案进行实践课探索,同时由专家制定的评价指标(见附件三)也应蕴而生,为实践活动提出了更恰当的整合方法——课件合理使用的分工,如观察讨论类、实验验证类等。我们还试图通过评价指标,进一步规范学校的数字化课堂,初步建立了校级的资源共享库,也正式撩开了学校“数字化背景”下科学活动实践的序。
同年9至12月份,我们阶段三的工作步入正轨。针对已有的“博睿宝宝”的教学视频内容,我们将其再进行了系统性的细致梳理,并在四所试点单位依次开展了实践观摩活动。其中,我校黄勇良老师在2012年11月22日向市课题组公开展示了数字化背景下的科学活动《电磁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的认知热点、人机有效互动的课堂氛围及教师对数字化课堂教学的精准把握,《电磁铁》得到了与会专家、同仁的广泛好评,也让大家看到了高科技最前沿的科学教育教学途径。
当然,通过数字化背景下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还让我们看到了课题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及对课题工作的展望。为了筹备此次数字化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展示活动,我们校课题组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中包括实验器材的基础准备以及建立校数字化环境的庞大工程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校园数字化环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无线网络环境,而是建立在一个比较专业的硬件与软件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其不仅是对教师个人,更是对学校数字化环境创设的一次挑战。再此,我要特别感谢李祯忠老师,除了对我教学方面的帮助与指导,还在知识体系与技术支持方面,连续三周利用双休日与我及电教馆的工作人员一同建设校园数字化环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位特级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平凡的付出,为我们年轻一辈作出了榜样示范作用。同时,还要感谢参与此次课题试点年级的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在课题试点过程中,他们的鼎力相助及对课题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让我们对数字化背景下的科学课教与学充满了期待,也真正体验到了在研究中成长的无限正能量。我们将不断梳理并实践各试点单位的优秀经验,完善数字化教与学的工程体系。
总之,与“博睿宝宝”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有成功、有收获、有不足也有面对未来的思考。我们将以不足作为起点,以思考作为方向,在下阶段的实践中不断研究,以追求超越和完满的成长。
附见三:
《自然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化资源的评价表》说明
每一项评价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针对性:资源选择指向性明确,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需要的程度;
逻辑性:资源选择与运用,符合科学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正确程度;
多样性:资源来源、形式和使用方式的丰富程度;
启发性:资源选择和应用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并从中激发他们思考、联想和进一步探究的程度;
自主性:在教学中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主动阅览、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源,并有效地开展相关交流的程度;
可操作性:资源应用的程序明确,方便和可控的程度;
知识:初步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获得最基本的事实和概念,知道使用一些简单工具、仪器的目的和方法,并基本会使用。
方法与过程:初步了解观察、试验、实验、交流、描述、比较、归纳、想象等一系列基本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环节,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能够尝试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
态度与情感: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兴趣以及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行为和习惯,懂得与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愿意接触和亲近大自然,形成对人、对生命、对事物的积极和正确的态度;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科学,不盲从、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