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6531878101492.png

   

   

   

                                                                                                 后台登录

   

★学校概况   ★党建工作   ★德育天地   ★教学工作   ★师资队伍   ★示范引领   ★教育科研   ★健康促进   ★信息公开   ★校园动态


image.png

健康园地
栏目列表:
内容搜索:

不能包含特殊字符
提交
时间搜索:
从:
到:
格式:YYYY-MM-DD
例如:2002-07-07
提交

积极预防手足口病


作者/来源:向阳小学 项玉敏    发布时间:2018-11-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因症状常见手、足、口皮疹而俗称“手足口病”。病原:肠道病毒感染。常见病毒类型: EV71/CoxA16。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手足口病的病毒型为EV71。该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病毒在50℃即被迅速灭活。医用酒精和来苏不能灭活。碘酒、漂白粉能灭活病毒。紫外线及干燥环境可灭活病毒。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且重。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病毒变异后免疫力无效。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表现,个别患儿可发生死亡。

    传染源:
    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1.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2.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
    3.经水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患者在发病1~2周时,自咽部排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疱疹破溃时病毒溢出是造成流行的重要原因。

    儿童防治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保持居室、教室的良好通风。饭前便后及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得了手足口病后不能回校上学,要隔离治疗。通常在手足口病症状消失后或自发病之日起2周后,并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防疫医生核实,开具健康证明才能复课。

(责任编辑:王冬培)